近年來,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及標準體系,并在京津冀等17個地區及中國鐵塔公司開展了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截至2021年底,像這樣使用梯次電池的基站,公司已經有約50萬個。”中國鐵塔副總經理劉國鋒說,這些基站遍布31個省份,總計使用了51萬組梯次電池,累計使用量達3吉瓦時,相當于5萬輛乘用電動車的廢舊電池。
不管市場供需關系如何變化,梯次利用的最大價值都是低成本。”劉國鋒說,只有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性能,從而在某些應用場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才會有更多企業選擇使用梯次電池,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鏈才能暢通。
劉國鋒認為,作為應用企業,低成本不僅要求一次性采購成本有競爭力,還要具備較低的維護成本。“這對梯次利用全產業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解釋,為了讓梯次電池更有市場競爭力,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和整車企業,應在研發設計階段就主動統一標準,力爭做到電池包結構設計、組裝工藝的通用,方便梯次利用企業進行低成本的自動化拆解、材料分選和檢測重組。能否有效控制拆解、測試、分組、成組、電池管理等各環節工藝及物料成本,將系統成本控制在新電池成本的20%—30%,是梯次利用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前提。
當前,在廢舊電池總量尚未達到預期、規模效益很難達成的情況下,工信部遴選發布的3批共計45家“白名單”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依然存在較大難度。
“我去看過廣州附近的幾家廢舊電池拆解企業,它們位置偏僻、廠房簡陋、人工操作、污染嚴重。最讓人擔心的是,收購來的動力電池包,經手工拆解成模組后,只需簡單測試一下性能,就會揀選組裝成不同規格的梯次電池。”一家廢舊電池回收廠負責人不無擔憂地說,一些操作不規范的企業,生產成本低,可以在市場上高價回收廢舊動力電池,給規范企業帶來了較大成本負擔。
河北中化鋰電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建議,相關部門如能幫助廢舊電池公司和“白名單”企業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將會推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更加合法、合規。